1. 網路的實體拓樸種類—(課本P1章)
匯流排拓樸(Bus Topology)、星狀拓樸(Star Topology)、環狀拓樸(Ring Topology)、網狀拓樸(Mesh Topology)
2. 10BASE2, 10BASE5的規格—(網路)
10BASE2:(RG-58 cable)所用的接頭
10 Mbps 的傳輸速率、BASE 代表使用基頻 (BASEBAND)、2代表纜線最大長度在200m之內
10BASE5:(RG-11 cable)所用的接頭
10 Mbps 的傳輸速率、BASE 代表使用基頻 (BASEBAND)、2代表纜線最大長度在500m之內
3. OSI 七層架構中,應用層、表達層、傳輸層、資料連結層的功能—(講義93~95及後面內容)
應用層(Application Layer):第7層
1. 使用者,應用程式與網路之間的溝通介面,如FTP、Telnet、E-mail
2. 提供使用者網路的應用服務,服務項目有:
a.檔案 b.列印 c.訊息 d.應用程式 e.資料庫
表達層(Presentation Layer):第6層
1. 將所傳來的資料轉換成該電腦系統內所能看得懂得格式
如:資料格式的表示或是改變方式a.資料是否壓縮或加密 b.資料
的內碼格式
傳輸層(Transport Layer):第4層
1. 當兩節點已建立聯繫的狀態下,監督資料能安全無誤的送達(提供可靠的傳輸)
2. 為端到端連接提供流量控制、差錯控制、服務質量(Quality of
Service,QoS)等管理服務
資料連結層(Data Link Layer):第2層
1. 將實體層傳來的O/I訓好組成資料框(Frame),並辨識或加上目的與來源地址
2. 將資料傳送往實體媒介
3. 傳送的過程中會處理偵錯、復原
4. 控制資料的流向
5. 識別網路上各設備實體位置
4. UTP、同軸電纜線的接頭規格--(講義36,39,42)
UTP的接頭規格:(無遮蔽雙絞線)
1. 分RJ-45:(4對8蕊)、RJ-11(2對4蕊)
a. Category 1:傳統電話使用,不支援資料傳輸
b. Category 2:有 4 對線,資料傳輸最高速率達 4 MBPS
c. Category 3:有 4 對線,資料傳輸最高速率達 10 MBPS
d. Category 4:有 4 對線,資料傳輸最高速率達 16 MBPS
e. Category 5:有 4 對線,同樣長度的線,CAT 5 的纏繞圈數需
要比其他規格高,且需要較特殊的工具來使用,資
料傳輸最高速率達 100 MBPS (乙太網絡用)
f. Category 6:資料傳輸最高速率達 2.4 GMBPS,1000BaseT網路
使用
同軸電纜線的接頭規格:
1. RG-11,用於10Base5的粗線,阻抗50ohm,直徑0.4”乙太網絡(Ethernet)
2. RG-58,用於10Base2細線,阻抗50ohm,直徑0.18” 乙太網絡(Ethernet)
3. RG-59,用於Cable,阻抗75ohm,直徑0.25”
4. RG-62,用於ARCnet,阻抗93ohm,直徑0.25”
5. 橋接器、路由器、閘道器的功能—(講義68,79,81)
橋接器(Bridge):連接二網路段的設備,過濾與區隔資料流
1. 可降低網路負載
2. 可連接不同的傳輸媒介,Coaxial與UTP
3. 可過濾屬網路段內還是網路外的資料流
4. 如果網路位址在同一個網路中,橋接器會依網路地址而將該封包限制不傳出去
5. 啟動後經由學習建立實體位址的對照表
路由器(Router):Inter Network間資料的傳輸設備
1. 連接不同型網路設備。 例:Token Ring與Ethrenet連接
2. 可連接不同的通訊媒介(Multi-media Router)
3. 可傳送不同的通訊協定。 例:TCP/IP與IPX的傳送
4. 在傳輸過程中隨時調整傳輸路徑(最佳路徑選擇)
5. 包括了OSI中實體層(1)、資料連階層(2)、網路層(3)
6. 位址的判斷是Logical Network Address
閘道器(Gateway):
1. 連接不同架構的網路,如LAN與Mainframe相連
2. 含括了OSI全部層級架構
3. 可轉換不同的通訊協定
6. 乙太網路傳送資料的方法:CSMA/CD、CSMA/CA—(P13-5)
CSMA:並沒有定義碰撞的程序
CSMA/CD:載波感測多重存取/碰撞偵測
每個成員在發送資料時必須先偵測網路上是否有資料正在傳送,如果偵
測不到訊號,就表示可以傳輸。在同一個網路媒介上,如果有一個以上
的成員同時傳送資料,或是正準備傳送資料,都必偵測聽碰撞訊號,一
旦偵測到碰撞訊號,則任何人都不可以傳輸,開始再等安靜的一刻,才
能再試著傳輸。
1. 使用於傳統的乙太網路。
2. 傳輸效率較佳, 但硬體成本比較高。
CSMA/CA:
先感測路線是否閒置,閒置時,等待IFG(訊框間隔)時間;然後在等待隨機機時間。之後,它送出訊框並啟動計時器。工作站等待接收者的確認,如果時間到之前收到,表式傳輸成功;否則表示有問題。
1.使用在無線區域網路中。
7. Token Passing—(講義179)
1. 用於Ring網路(IEEE 802.5)
2. 網路上有一個token不斷繞圈子,需要送資料者必須先取得token,然後token被設定成佔用中(busy)。直到對方接收到資料後會改變token的狀態上讓發送者知道資料已到達,而將token還原成free狀態。
3. 比CSMA/CD較好之處在於各節點佔用Token的機率比較平均
4. 傳輸資料時不會發生碰撞
5. 適用在比較多節點的網路
8.
使用 802.3 協定的時候﹐必需遵守的原則:
網路上最多只能有5個網段(segment),4個中繼器(repeater),3個電腦群體(population)。
9. 雙工、半雙工,多工技術-(P1-4)(講義155)
雙工(Duplex):
1. 指的是資料在一個通訊媒體當中傳輸的方向是兩方面的。
2. 又區分全雙工(Full-Duplex)與半雙工(Half-Duplex)
3. 全雙工(Full-Duplex) 指的是資料同時可做傳送和接收的動作
半雙工(Half-Duplex):
半雙工所指的是資料在同一時間當中,只能向一個方向傳遞的模式,又
稱為單工 (Simplex)。
多工技術(Multiplexing):
多工是在同一條傳輸媒介中先匯集幾個較低頻的訊號,然後改用高頻的
路線一起送出。當訊號到達後,再將高頻的訊號分解回原來低頻的訊號
10.網際網路資料交換技術(3種)—屬網路層(3)
- 電路交換(Circuit Switching)
- 訊息交換(Message Switching)
- 分封交換(Packet Switching)
11.同步與非同步傳輸—(P4-20)
同步傳輸(Synchronous transmission):
所同步傳輸在傳輸過程中,會先送出同步(sync)碼,以便發送設備與接收設備藉由各自時鐘的對時,而保持同步,再正式送出所要傳送的資料,最後送出同步碼(sync)做結束,此種方式比較貴,但較有效率。
1.講白一點:兩個單元的資料轉移動作是由時脈同步
非同步傳輸(Asynchronous transmission):
傳輸每一位元組利用起始(start)位元和結束(stop)位元附加在位元組
兩端來辨別。
1.講白一點:兩個單元的資料轉移動作沒有共同時脈控制
12.T1、T3—(P6-15)
T1:傳輸速度是1.554Mbps
T2:相同於4條的T1,傳輸速度是6.312Mbps
T3:相同於6條的T2,傳輸速度是44.726Mbps
T4:相同於7條的T3,傳輸速度是274.176Mbps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